改革开放3十年特别报道之一:随州农村3十年 策划:刘永国桂运东文字:桂运东林永俊摄影:桂运东孙洪涛 农民人均收入 农业总产值 我市农业3十年实现“5大转变”农民人均收入增长2十倍 本报讯从家庭联产承包制到农产品流通体制改革,从农村税费改革到集体林权制度改革,从乡镇企业的兴起到农业现代化步伐大大加快,30年来我市农业得到逾越发展。统计资料显示,2007年农民人均纯收入4177元,将是1978年的20倍。30年来,我市农业实现“5大转变”:1是主要农产品由长时间短缺到供求总量大体平衡、丰年有余。2007年,全市食粮、棉花、油料等产量分别是1978年的3倍、1倍、6倍。2是农业发展方向从寻求数量增长到质量、效益、环境并重。每个月对全市各场所蔬菜和畜产品进行农药残留和添加剂检测,样品合格率达95以上,全市现有农产品商标404件,生态农业、循环农业广泛推行。3是农业生产方式实现根本性转变,农业科技含量逐年提高。人、牛齐上阵种地,冻手插早北京权威白癜风医院稻、烫脚栽晚稻,面对农业自然灾害无能为力,这些状态得到改变。全市现有各种农业机械近15万台,农机综合作业水平到达60。4是农产品营销由“提篮买卖”和“自产自销”到“买中国卖世界”。全市现有农产品加工企业1191个,年销售收入过500万元的范围型龙头企业达358个,过5000万元的45个,过亿元的7个。5是支农惠农政策阳光普照,农民收入逐年提高。从家庭联产承包制开始,30年来中央出台10个“1号”文件支持农业发展。 亲历“荆楚第一包” 伴着温暖的阳光,头发微白的李克申走进地处氵厥水一桥头的随州市新四军历史研究会筹建办公室,开始了一天的工作。10月10日,在原随州市副市长岗位上退下来,今年68岁的李克申向讲述挑水村承包土地的进程,仍激动不已。1979年,他担负随县长岭公社党委书记。当时,自留地、自由市场、自负盈亏和包产到户,简称“三自一包”,政治上被批评。当年秋,挑水大队50多岁的方青善全家一年的人均食粮不到300斤,八口人的方家成了长岭公社最穷的农户。经开会讨论,将桃水大队河对岸的荒坡承包给方家。1980年7月25日,随县县委书记常东昌来长岭公社检查工作,看到方青善承包荒坡上长势喜人的芝麻,连声称赞“弄得好!”针对方青善表示今后可能不让承包的耽忧,常东昌当场表示,支持继续承包。当晚,随行的县委宣扬干部吴江宗写了一篇稿《随县县委书记访问鼓励包产户》。李克申忙说,“常书记,这篇报导不能发,那要惹弥天大祸的。”“为何不能发?惹甚么大祸?”常东昌反问道。“您看能不能把‘包产户’改个说法。”“事实就是这样,大不了我不当这个县委书记了,回家卖红薯去。”常东昌抿了一口茶,语气坚定。当年秋收,方青善的3亩包产地收入达785元,而过去不足40元。挑水大队历史性的探索和县委书记的访问开启了湖北农村改革的序幕。1981年,家庭联产承包制开始在湖北广大农村推行。 湖北“联产承包第一村”——挑水村的3十年 上世纪8九十年代村民住房 如今的农家楼房 秋收的喜悦刚刚装进粮仓,希望的种子又播撒在田间。秋季的农村,很美。从随州经济开发区白癜风最好医院淅河镇往大堰坡方向前行10多千米,一条清澈的小河横穿一个小村落。一幢幢小洋楼掩映在树木丛中,楼顶上的太阳能热水器、蓄水箱和卫星电视接收锅,展现着村民们的现代生活。这就是挑水村,湖北“联产承包第一村”。荆楚大地“第一包”29年前,荆楚大地联产承包的第一声春雷在这里响起。1979年秋,湖北随县长岭公社挑水大队50多岁的副队长方青善一脸愁容,全家8口的温饱成大问题。得悉此事,时任公社党委书记李克申提出,将挑水大队河对岸的荒坡地承包给劳力充足的方家。大队干部开会讨论,一致通过,同时约定,不得外传。方青善和队里订了3年合同,每一年按合同交食粮,结余归己。他当心服侍着承包的荒坡地,坡上种棉花,地里插秧,两旁种芝麻。一年时间,3亩地收入达785元,除按合同上交外,还结余了445元。方青善用此盖起了三间瓦房。1980年7月25日,时任随县县委书记的常东昌来这里,看到方青善承包的坡地上庄稼长势喜人,连连称赞“弄得好”,并鼓励他继续“包”下去。当晚,随行的县委宣扬干部吴江宗挥笔疾书,稿《随县县委书记访问鼓励包产户》在7月30日的湖北头版头条刊发。1花引得万花开,联产承包的春风吹遍了荆楚大地。公路旁,一幢二层的小楼很是耀眼,那是方青善儿子的房子。不远处的草木丛中,是三间坍塌的瓦房,那是方青善1995年去世后留下的。顺着小楼的正前方望去,对面是一片树林,方青善当年承包的坡地上,如今种上了经济效益较好的白杨树。城市里的“挑水人”除农田,挑水村没有别的资源。挑水人把眼光投向了城市。1988年,18岁的杨万成来到随州北郊,给一家拆迁户盖房。厚道实在的杨万成很快赢得了村民的爱好。当年,杨万成带领同村的4五个泥瓦匠,一口气在这里盖了14栋房子。尝到甜头的杨万成,回到村里动员乡亲们进城打工,同时壮大自己的队伍。他和村里人一起在随州城建了几幢高楼大厦,实力大增。如今,已定居武汉的杨万成把公司总部迁到武汉市,并带领20多个挑水村人在城市安家落户。在随州市黄龙建筑公司任职的方顺学是挑水村人的自满。从当初的木材生意,到进军建筑市场,如今的方顺学带领着一批挑水村人在随州建筑市场发挥才能。“村里650多劳力,有250多人在城里打工。”村支书余林波说,“已有20多人当上了老板。”打工的城市主要有北京、武汉、随州和沿海地区,每一年的打工收入56百万元。融入了城市生活的挑水人开始反哺故乡。余林波说,2007年,村里修建通村公路,杨万成、方顺学等一批在外面闯出花样的挑水人都回村慷慨解囊。面貌一新挑水村“外出打工经商的人多了,有的田地面临荒芜。”余林波说,“我们开始探索土地流转、范围经营的门路。”其实,从1997年开始,挑水村前后两次利用国家农业开发的机遇,对村里的农田进行平整,对缺水田地进行改造。同时修建了道路,改造了堰塘,为农业现代化打下了基础。目前,村里有20农户的承包田流转到种田大户范围种植。村民陈学顺从在外打工的邻居那里转包了25亩土地,全部实行机械化耕作,今秋收稻谷1万多千克。“村里现有五台收割机、4台旋耕机,几近家家户户都有手扶拖拉机。”村委会副主任熊品友说:“之前的秋收要延续一个多月的时间,现在3五天就完成了。”说起村里的变化,村民们说,除耕作方式的变化外,突出的还有道路和住房。穿行在挑水村里,不是干净的水泥路,就是宽阔的机耕路。村里道路已实现了组组通、湾湾通。公路边,20多幢小洋楼1字摆开,这是该村上世纪九十年代建设的中心村落。余林波说,现在村里有95住上了楼房,半数以上的住户购置了冰箱,家家户户有了电视机、摩托车和。“进一步加大农业开发力度,增进土地流转,增加土地收益,改变村落面貌,提升村民形象,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谈起未来的发,余林波信心十足。 |